全球气候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,对经济、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迫在眉睫,急需专业人才来解决难题。
教育部发布2025年最新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全国新增设的29个专业之一,为全国首设!近日,央视财经频道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毛新平,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一新专业。
自我国提出“双碳”目标以来,从金融、能源、制造到教育、环保,各行各业对“双碳”人才的需求激增。2023年,毛新平院士就向教育部提出,建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。
就全球范围来看,我们还没有一个碳中和相关的专业或者学科。比如我们已经是年产3000万辆汽车的一个汽车大国,要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,使得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更少,一直到最后是零碳材料,这个过程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其中。
数据显示,我国“十四五”期间,“双碳”领域的人才需求近百万人,但目前相关从业者仅十万人左右。
作为新设立的本科交叉工程类专业,“碳中和科学与工程”专业设置了可持续材料和低碳冶金两个专业方向。其中,可持续材料方向系统研究金属材料高质化再生,创新材料设计、材料制备与加工、材料服役性能评价与调控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,形成可持续材料制造新工艺、新技术、新流程;低碳冶金方向系统研究电冶金、冶金过程多能耦合优化、低碳辅材等流程再造理论与技术,支撑制造业深度降碳与循环经济升级。
据毛新平院士介绍,新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类、计算机类、经济管理类、流程工业类与专业应用类五大类,其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不是已有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,而是立足专业目标,打破学科界限,融合多学科优势,配套编写了全新的教材体系与教学课件,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适配性。
原来我们更多的学科设置,可能只关注单工序的、单点的(低碳)问题,现在更需要从整个流程工业的大系统观念,来考虑整个低碳问题。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以“低碳设计、绿色制造、循环再生”为主线,不仅关注冶金、水泥等高耗能流程工业的工艺改进,也聚焦材料创新、循环经济领域的关键技术。
原料的可循环利用,就是这个产品用到最后了,服役性能可能已经不行了,废弃后能不能拿过来再做一种原料?其实从理论上是可以的,原料循环利用的时候,更关注的是一些残余元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,这以前都没有研究过的。
学校为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量身打造了“碳中和创新班”,通过工科试验班类(卓越工程人才)面向全国招收50名学生,学生完成学业后,将授予材料科学与工程(碳中和)或冶金工程(碳中和)学位。
本科期间共有两次遴选,大一学年结束后选拔50名学生获得推免资格进入碳中和创新班攻读硕士学位,大二学年结束后从中继续选拔不超过20名学生攻读博士学位。其纵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跨学科知识无缝衔接,螺旋上升的科研训练强化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。
专业依托“钢铁工业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”,以及与中国宝武集团等合作的20余家校地校企产教融合基地,将国家重大、重点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培养环节,致力于培养“学术素养扎实、工程能力突出、行业使命担当”的碳中和领域卓越人才。
学校组建了由毛新平院士领衔的“院士领航-学术大师指导-国家级人才主导-青年骨干支撑”高水平导师团队,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思政引领、一生多师,打造“钢筋铁骨”特色育人新模式。
据毛新平院士分析,目前“双碳”专业相关人才分为三个维度:顶层设计层面、技术研发层面和碳经济管理运营层面,主要分布于政府和政策研究部门、试点履约企业、碳排放交易所、部分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等。
他认为,随着“双碳”目标对各行业影响的深入,在未来5-10年内,相关产业对“双碳”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井喷状态。他举例指出,中钢集团、五矿集团、宝武集团、湘钢集团和中国碳交易所等重点企业,每年在“双碳”技术研发、碳咨询、碳管理、碳评估和碳金融等领域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超过3万人。庞大的市场需求与迫切的产业升级需求,为“碳中和科学与工程”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极为广阔且层次高端的就业选择与发展平台。
学校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从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到关键技术开发,到企业的管理运营,到碳经济和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都涉及,就业前景十分广阔。
除了技术人才缺口大,“双碳”领域对于管理、咨询等岗位的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。目前主要致力于企业技术减碳的张光明告诉记者,绝大多数在企业中从事碳管理的人员,都是从环保、能源等领域转行过来的,对最新标准、市场交易机制、减碳技术和趋势都了解不足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